教学科研

教学科研

首页 >> 教学科研 >> 正文

人文艺术学院素质教育系列讲座:假如没有上帝,世界将会如何?

编辑:张 习涛 发布日期:2014-12-31 浏览次数:

人文艺术学院素质教育系列讲座:假如没有上帝,世界将会如何?

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愿偷吃禁果之后,产生了羞耻感,用树叶遮住了身体,西方文化的道德根源由此产生。上帝之约即西方文化的道德准则。中国的道德根源是什么?如何走出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?

12月23日下午,人文艺术学院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,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周卫忠教授主讲了题为"假如没有上帝,世界将会如何?----从西方文学中的道德追问看当下中国的道德困境"的精彩讲座。讲座由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崔淑琴教授主持,20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。

周卫忠教授从西方文学关于道德的描写出发关照中国的道德困境。周教授说:"当下中国所面临的道德困境,西方已经经历过,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也已经呈现过,我们通过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可以看清楚当下中国的道德困难,并从中得到警示。"

在西方文化语境中,上帝即意味着道德,是一切价值的终极依归。周卫忠教授首先通过两部西方经典文学作品《神曲》和《天路历程》阐释了这一基本观点。《神曲》表现了历经磨难走向至善的过程,《天路历程》表现出人们对彼岸世界的向往,上帝是一个至高、至真、至美、至善的存在,是西方世界一个虽不能至,却心向往之的价值标杆。

随后,周卫忠教授重点描述了上帝之死与现代西方文学的道德焦虑。自由与道德是相悖的,是人的本质属性,人生而爱好自由向往自由。人之存在乃是道德存在,人和其他生物的区别就在于:人有理性,能够通过理性规范自身。而西方社会的道德根基就是基督教信仰,上帝就是社会的终极归依,没有上帝,意味着社会道德没有了落脚点。但在现代西方,文艺复兴、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思想风暴,动摇了这一道德根基,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已日渐式微。

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的两位先知,几乎同时看出上帝死了的危机。在尼采的哲学中,尼采主张重估一切价值,斥基督教道德为"弱者哲学"、"奴隶道德",他欢呼上帝之死,呼唤超人出世。在《卡拉玛佐夫兄弟》和《罪与罚》等小说中,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从另一视角洞察了上帝之死带来的可怕后果:上帝死了道德将如何存在?没有上帝,社会和人心将失去最基本的善恶归依和价值判断,随之而来的将是,人们为欲望所驱使而做出种种颠覆传统道德的行为却不以为耻,反而理直气壮。没有上帝的绝对自由必定是人的生存悲剧,也是世界的灾难。

周卫忠教授提出,中国是一个没有全民族共同信仰,也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度,中国人的上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。儒家伦理维系着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,老庄哲学调适着个人心理,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

而当下中国,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焦虑正在一一变成现实。20世纪后,中国的"上帝死了",五四运动"打倒孔家店",中国现代激进主义思潮由此发酵。四九年后,中国盛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,文化大革命扫荡了传统道德,在"礼崩乐坏"之后再来"改革开放",其结果就是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支离破碎,毒大米、地沟油等坑蒙拐骗事件层出不穷,让人的生活没有安全感。周教授表示,社会危机的根源是社会根本信仰的缺失。

周教授的讲座由西方文学透析到中国现况,发人深省。最后周教授总结说,假如没有上帝,世界将会信仰坍塌,道德失范,诚信缺失。重拾信仰,重拾儒释道,是当下中国解决道德困境的根本途径。(人文艺术学院 卢壮壮供稿)

周卫忠教授简介:

周卫忠,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,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先后在西南师大、东北师大、浙江大学获得学士、硕士、博士学位。长期从事文艺学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。先后开设《外国文学》、《西方文论》、《西方文化概论》、《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》、《巴赫金诗学研究》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。

在西方诗学与文学、西方哲学与文化的研究中有一定成就,尤其在巴赫金诗学研究领域较有造诣。先后在《学术研究》、《文艺争鸣》、《当代文坛》、《广东社会科学》、《同济大学学报》、《东北师大学报》、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》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,有学术专著《双重性、对话、存在》,部分论文和专著先后获科研成果奖,并被《人大复印资料.文艺理论》全文转载。

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"十一五"规划项目《哲学、文化视界下的巴赫金诗学》。

周卫忠教授被聘为人文艺术学院客座教授

讲座互动现场

合影留念

ink快速链接
校内
导航